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,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,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,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,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。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,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。
国务院食安办主任、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27日谈及了“紫菜是用塑料制成”等虚假报道。他指出,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对造谣者给予治安拘留处罚。制假售假要揭露、批评,要严惩。但有关报道一定要客观、公正、平实,不要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起标题。
食品安全,是指食品加工、存储、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,降低疾病隐患,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。令人尴尬的是,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,因此间接催生了另一个“跨学科”领域——食品安全谣言。
今年初,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,其中包括,葡萄为无核吃了避孕药,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,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,西瓜就桃要人命,樱桃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等。这些谣言涉及的领域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无所不包,称食品安全谣言“跨学科”一点儿也不过分。
除了“跨学科”,食品安全谣言还有其他特点。首先,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,微博、微信、论坛等自媒体目前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。近日网上盛传的“塑料紫菜”谣言,其来源就是网上热传的视频。新媒体具有病毒式传播特征,这导致有关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、范围更广,同时也加大了辟谣的难度。
从“塑料紫菜”这则典型案例,还可以看到食品安全谣言的另一个特点,是其具有很强的“生命力”。调查数据显示,80%的互联网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,而食品安全谣言因具有变异能力而变得更加难以铲除。从谣言的内容及包装手法可以发现,“塑料紫菜”谣言的“远亲”是“纸馅包子”,其“近亲”则有近年来频频上镜的“塑料大米”“塑料粉丝”等网红。
塑料系列谣言流传了多年,作为新变种的“塑料紫菜”,其杀伤力依然不小。据媒体报道,谣言已对多家紫菜企业带来不小损失。谣言导致一些超市下架产品,造成紫菜产品滞销。一个谣言可能威胁一个行业的生存,而各种食品安全谣言长期存在且花样翻新,不仅阻碍相关产业发展、扰乱正常经济秩序,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形象。
食品安全谣言的发生背景比较复杂,有的是受过去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而产生的误解,有的是因为公众对食品产业新技术、新添加成分缺乏辨识能力导致的,有的是因为媒体或网友吸引眼球、哗众取宠而制造的,还有的则是由不法之徒出于经济目的蓄意炮制的。
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,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,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,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,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。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,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。
食品安全是“管”出来的,而食品安全谣言则更需要严管。治理食品安全谣言,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出手。首先要拿出法律武器,将每一个谣言的来源追查到底,让编造和散布者承担法律责任。有关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则要坚持信息公开,不给谣言可乘之机。各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,务必坚持科学准确,不可进行“娱乐化”报道,不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,就是公众要主动了解掌握科学知识,学会理性思考问题,避免成为食品安全谣言的载体,让谣言止于智者。
北京青年报
樊大彧 时评作者